昭然若揭:揭开这个成语的神秘面纱 “昭然若揭”是一个听起来文雅却充满力量的成语,但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它的确切含义和用法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成语的起源、意义、用法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,让你彻底明白“昭然若揭”到底是什么意思。 成语的字面与引申含义“昭然若揭”由四个字组成:
结合起来,“昭然若揭”形容某件事情的真相或本质非常明显,毫无隐藏,类似于“水落石出”“一目了然”等成语。 例句:
成语的出处与典故“昭然若揭”最早出自《庄子·达生》:“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。”原意是形容一个人的德行或智慧像日月一样光明正大,后来逐渐演变为强调事实的清晰可见。 在《庄子》的语境中,这句话是赞美圣人的境界——他们的行为坦荡无私,如同高举日月而行,毫无遮掩,而现代用法更侧重于揭露隐藏的真相,带有一定的批判性。 近义词与反义词为了更好地理解“昭然若揭”,我们可以对比一些相关的词语: 近义词:
反义词:
常见使用场景“昭然若揭”多用于以下情境:
常见误用与纠正虽然“昭然若揭”意思明确,但偶尔会被误用, 有些人会把“昭然若揭”和“显而易见”混用,但前者更强调“被揭露的过程”,后者只是单纯表示“明显”。 文化中的“昭然若揭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类似的表达还有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,强调真相终会大白,而“昭然若揭”更侧重于人为的揭露,比如侦探破案、记者调查等场景。 在现代社会,这个成语常见于新闻报道、法律文书或评论文章中,用来强调某些事件背后的真相已经被彻底曝光。 “昭然若揭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形容隐藏的真相被完全揭露,变得极其明显,它源于《庄子》,原本带有褒义,但现代用法更偏向中性或批判性,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。 下次当你看到某个阴谋被揭穿,或某人的伪装被识破时,就可以说:“这下子,真相昭然若揭了!”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彻底理解这个成语,以后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! |